您的位置:首页行业资讯【智慧太原网】那令人念念不忘的泡泡油糕

【智慧太原网】那令人念念不忘的泡泡油糕

2024-08-27

吃食成为“非遗”,乍看难免令人费解,如此具象的食材怎么能算是“非物质”文化遗产呢?其实,所谓舌尖上的非遗,并不是指送入口中的食物本身,而是制作美食的烹饪技艺。从2006年至今,我国已经公布了四批**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总计一千多项。我们熟悉的民间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美术、工艺、医药都在其中,而美食的烹饪技法也占到了超过5%的比重,不容小觑。

山西既有特殊自然环境造就的天成之美,又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韵,拥有门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是名副其实的“非遗大省”,而传统美食技艺则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主题报道活动,为传统文化疯狂打“call”,挖掘展示美食背后弥足珍贵的历史和文化外,让非遗动起来、活起来、美起来、火起来、传下去!

南北方均有吃糕的习俗,南方人喜欢吃糯米糕,而山西人则更青睐于黍米糕,亦称黄米糕。不管是婚丧嫁娶、起房盖屋还是生时满月,只要是重要的节日时令,糕都是家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美食。

不同节日里的糕寓意也不尽相同。比如,过年吃糕称为“年糕”,寓意年年高升;小孩儿满月或生日吃糕,称为“黄粘粘”,寓意将孩子粘住,好养活,不会夭折;婚嫁吃糕称为“喜糕”,寓意新人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等等。因为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所以人们通常取其步步登高,吉祥富贵之意,几百年来,糕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大众美食,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,庆贺道喜。

在面食之乡的山西,糕的吃法也是花样繁多。因制作方法不同,有云片糕、素糕、油糕之分;因所用原料不同,又有糯米糕,黍米糕、白面糕之称;因馅料不同,又有菜糕、豆沙糕、枣泥糕之别。

别具特色的山西油糕作为承载黍文化的传统食品,始于唐代。《清异录》记载唐韦巨源的《烧尾宴食单》中有饭食点心“见风消”,即此做法。烧尾宴的来历出于鲤鱼跳龙门的典故,龙门即今河津禹门口。相传从龙门走出的白袍将军薛仁贵,将老家的黍米面制法带到长安,后成为烧尾宴中的一道名点。唐至宋,油炸黍面渐渐演化成现在的油糕。到了清代,山西油糕因其美味与寓意,进入了满汉全席,在**传播开来。

泡泡油糕亦称“炸糕”,是油糕中的上品。它的表面有一层高约10余毫米的气泡,远视呈蘑菇状,如晚霞放彩;近看如绽丝叶絮,似金菊斗艳,白中徽黄,晶莹透亮 ,被誉为山西食品花丛中的一朵奇葩。

 

【智慧太原网】智慧太原网是由山西捷特锐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起搭建的,旨在为太原本地人民提供便捷全面的产品信息与信息资讯。平台集农副产品、特产杂货、餐饮美食、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于一体,B2B2C的互联网商业模式,也同步为商家和消费者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,目前,平台也正在火热招商中,欢迎各位同仁把握时代商机,迎接美好未来!联系电话:15934320650

 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关闭
AI数字人播讲